徐霞客游记鸡山志略一译文

灵异十则

放光老僧香金鸡泉收蛇穴石门复开土主报钟经声应耳然身雷雨猿猴执炊灵泉表异

景致十则

山间之所以有景,就是以山中的峰峦洞穴显现出来的。因为人遇见它便成了景,靠人的情感来传扬它景便有了区别,所以天下有四大景,图经志书中有八景、十景。难道遍天下的景,数量反而屈居于府县之下吗?四是挑拔其中尤其突出者,十是凑足景点的数量。至于鸡足山则不同于此,分开来说,就是一个顶峰便已荟萃了天下的四种景观,合起来讲,纵然是十景仍是拘泥于府县通行的数目。绝顶四观〔东方日出、西面洱海、北方雪山、南面云海。〕景观有四种,由张直指使划分,而实际上开天辟地以来,就分布获得了这些景观。四种景观之中,海内得到其中之一,已是奇绝,何况是全部齐备的地方呢!这不仅是鸡足山的第一,实在是海内第一了。

诗五首未收录。

华首重门

龙华浩劫之时,转而恨此门不开。不知即使其中深邃之处暗中相通,纵然别有天地,不过是一处幽深的地方罢了;哪里比得上双网高悬,一个弹丸塞在中央,使得仰望它更加高大,远望它望不到头呢!故而正在扩建石桥,以为是五百罗汉应验真身之地,可也是四旁没有其余的洞穴。它的意境正好与华首门相同。诗一首未收录。

太子玄关

琼台悬在中央,已凌架在浩大清朗的空中。玄关向上穿透,更变得虚幻灵妙。石壁上栈道排上云天,出没在烟霞之上。所称的群玉峰头,瑶池月下,仿佛就在此地。

诗一首未收录。

罗汉绝壁

每每喜爱袁石公“补填积雪成新径,拓展闲云架小屋”的诗句。行走在罗汉壁,宛如是诗中之画。来到它乱云飞崩翠色层叠之处,人都面向石壁,岩石可以触摸到头,自然是一幅西方来的景色,不必麻烦丹青落笔了。

诗一首未收录。

狮林灵泉

山下出泉水,有积水有流泉,都不算奇异。此泉不出在山麓而出在山峦上,山峦上不出在山坳却出在山脊上,山脊上不出在向外流泻之处而出在中央下垂之处,中央下垂之处不出在往四旁外溢之处却出在山顶灌注之处。此景仅在狮子林念佛堂见到它,想不说它灵异是不可能的。

诗二首未收录。

放光瑞影

河川湖泽的水气,散发变为光焰,海中的海市屋楼,山谷间的光相,都是自下而上。放光塔四面深壑环绕,危崖上拥,是灵气聚集的场所,祥瑞的光影显现的地方,它与四大名山并列崇高的地位,是适宜的。不过四大名山也只有峨眉山、五台山,它们的光影最奇异;至于九华山、普陀山,也只有佛灯,未挨上光相,所以放光塔的灵瑞光影,真正是居于四大名山之中,两座名山之上了。诗一首未收录。

浮屠给胜

三支鸡爪环列在东方,百座寺宇并峙在山中,在双网锁住龙华寺,在九重崖高悬象魏,玉笔遍地,只欠当门的一根门门,金掌中天,忽化成灵异的千种祥瑞。既已集合在此处塔尖,永证善果。诗二首未收录。

瀑布腾空

庐山的瀑布,不及雁宕山,唯独得以列人著名的四景,是因为它是人们共同瞻仰的地方。鸡足山的玉龙瀑布,也不似猴子桐峡中那样石崖掩映,然而玉龙独自挂在山前,飘荡在群山壑谷中,代表着诸处胜景,与庐山相同,不能分出景观的大小来。

诗一首未收录。

传衣古松

鸡足山的松树,以五嚣松见奇,耸入云霄密蔽山冈,碧绿浓荫百里,须眉全是绿色,然而挺拔笔直而不盘曲,巨大润泽而不古拙。而古拙的是常见的树种,龙样的鳞片仙鹤般的大髦,横缠倒垂,万千缨络,独自屹立在传衣寺之前,意想不到众美之外,又独出现这样一棵老松树。

诗一首未收录。

古洞别天

鸡足山的山崖有重重石门,岩洞无深室,独在山后另外辟有神奇之境。原来是山脉到此处将完,另外翻出一番胚胎,让人不可测知。人所共同瞻仰的地方,则把它锁闭起来使人不可考察;人所不能到达之处,却把它打通以示有通入的地方,为何山间灵气的变幻如此?

诗二首未收录。

鸡山志略一原文

灵异十则放光老僧香金鸡泉收蛇穴石门复开土主报钟经声应耳然身雷雨猿猴执炊灵泉表异景致十则山之有景,即山之峦洞所标也。以人遇之而景成,以情传之而景别,故天下有四大景,图志有八景、十景。岂天下之景,数反诎于郡邑乎?四乃拔其优,十乃足其数也。若鸡山则异于是,分言之,即一顶而已萃天下之四观,合言之,虽十景犹拘郡邑之成数也。

绝顶四观东日、西海、北雪、南云。

观之有四,分于张直指,而实开辟以来,即罗而致之。

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况乎全备者耶。此不特首鸡天,实首海内矣。

诗五首未录〔见下〕华首重门龙华浩劫,转恨此门不辟。不知使其中堂奥潜通,纵别有天地,不过一窈窕之区耳;何如双阙高悬,一丸中塞,使仰之弥高,望之不尽乎。故方广石梁,以为五百应真之地,而亦旁无余窦。其意正与华首同也。

诗一首见《鸡山十景》太子玄关琼台中悬,已凌灏爽。玄关上透,更转虚灵。栈壁排云,出没于烟霞之上。所称群玉峰头,瑶池月下,仿佛在此。

诗一首见《鸡山十景》罗汉绝壁每爱袁石公“补填积雪成新径,展拓闲云架小庐”之句。

行罗汉壁,宛然诗中之画也。至其崩云叠翠,人皆面壁,石可点头,自是一幅西来景,不烦丹青落笔。

诗一首见《鸡山十景》狮林灵泉山下出泉,有渟tíng水积而不流有流,皆不为异,乃泉不出于麓而出于峦,峦不出于坳而出于脊,脊不出于外泻而出于中垂,中垂不出于旁溢而出于顶灌。此惟狮林念佛堂见之,欲不谓之灵不得也。

诗二首见《鸡山十景》放光瑞影川泽之气,发为光焰,海之蜃楼,谷之光相太阳光通过山间云雾时衍射成相,俗称“佛光”,皆自下而上。放光四面深环,危崖上拥,灵气攸聚,瑞影斯彰,其与四大比隆,宜也。然四大亦惟峨眉、五台,其光最异;若九华、普陀,亦止佛灯,未着光相,故放光之瑞影,真四之中,二之上者矣。

诗一首见《鸡山十景》浮屠绾胜三距东环,百刹中峙,扃龙华于双阙,悬象魏即庙门外双阙,象即“相”,相示;魏即“巍”,巍然于九重,玉毫遍地,只欠当门一楗,金掌中天,忽成华藏千祥。既合此尖,永证胜果。

诗二首见《鸡山十景》瀑布腾空匡庐之瀑,不及雁宕,独得列名四景,以人所共瞻也。

鸡山玉龙瀑布,亦不若猴子峒峡中崖石掩映,然玉龙独挂山前,漾荡众壑,领挈诸胜,与匡庐同,不得分大小观也。

诗一首见《鸡山十景》传衣古松鸡山之松,以五鬣liè长毛,此指松毛见奇,参霄蔽陇,碧荫百里,须眉尽绿,然挺直而不虬,巨润而不古。而古者常种也,龙鳞鹤氅,横盘倒垂,缨络千万,独峙于传衣之前,不意众美之外,又独出此一老。

诗一首见《鸡山十景》古洞别天鸡山岩有重门,洞无奥室,独于山后另辟神境。盖山脉至此将尽,更出一番胚胎,令人不可测识。人所共瞻者,则扃之使不可几通“及”;人所不到者,则通之示有所入,何山灵之幻乃尔?

诗二首见《鸡山十景》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gushicn.com/fanyi/15845.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杂传第三十八译文

    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父亲王丰,为乐营将。王峻年轻时靠擅长唱歌事奉梁节度使张筠<)唐庄宗攻克魏博后,张筠放弃相州,逃回京师。租庸使趟岩经过张筠家,张筠让王峻唱歌助酒,趟岩见

    2022-07-11 12:25
  • 周本纪第十一译文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皇帝郭威,邢州尧山人。父简,在晋当顺州刺史。刘仁恭攻破顺州,简被杀,子威年少成孤儿,依靠潞州人常氏。潞州留后李继韬募勇士为军卒,威十八岁,以勇力应募。为人争强好胜,

    2022-07-11 12:13
  • 周家人传第八译文

    周太祖圣穆皇后柴氏,没有儿子,收养哥哥柴守礼的儿子作为养子,这就是周世宗。柴守礼字克让,因是皇后的亲族,拜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周世宗登位,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检

    2022-06-20 19:39
  • 唐臣传第十三译文

    周德威字镇速,朔州马邑人。为人勇猛而足智多谋,望见烟尘就能够判断敌军的人数。他的身材高大,笑起来也不改变脸色,人们见了他,都觉得严肃可畏。跟随晋王任骑将,逐渐升迁为铁林军使,跟随晋

    2022-06-18 05:29
  • 世宗纪三译文

    显德三年(956)春正月三日,李谷上奏,在上窑打败淮南贼军。四日,征发丁壮民夫十万人修筑京城外大城。六日,诏令于本月八日前往淮南。八日,御驾从京城出发。十三日,李谷上奏,从寿州领军

    2022-06-18 05:25
  • 太祖纪二译文

    广顺元年(951)春二月十四日,晋州王晏上奏报告,河东刘崇派伪招讨使刘钧、副招讨使白截海,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来进攻州城,在本月五日分兵五路一齐进攻,王晏率领晋州士兵抵拒他们,贼军

    2022-04-16 15:05
  • 杂传第三十译文

    朱宣是宋州下邑人。年轻时跟随他的父亲贩盐做盗贼,父亲犯法被处死,朱宣于是前往侍奉青州节度使王敬武任军校,王敬武让他隶属于他的将领曹全晟。中和二年,王敬武派曹全晟入关参与攻破黄巢。返

    2022-01-23 21:14
  • 唐臣传第十五译文

    朱弘昭,太原人。年轻时事奉唐明宗任客将,唐明宗即位后,任文思使。和安重诲有矛盾,因此常常出使在外。董璋任束川节度使时,于是任朱弘昭为副使。西川孟知祥杀死他的监军李严,朱弘昭很恐惧,

    2022-01-23 21:14
  • 周家人传第七译文

    周太祖有一个皇后三个皇妃。圣穆皇后柴氏,邢州尧山人,和周太祖是同乡,于是嫁给了他。周太祖未成名时,喜好饮酒赌博,行侠仗义,不拘小节,皇后常常劝阻他。周太袒相貌奇特伟岸,皇后心里知道

    2022-01-23 21:12
  • 唐臣传第十四译文

    符习,赵州昭庆人。年轻时跟随赵王王镕任军校,从晋去救赵,在柏乡攻破梁军,赵常常派符习率兵跟随晋。晋军驻扎德胜,张文礼杀死赵王王镕,上书唐庄宗,请求议符习回到趟。唐庄宗让符习回去,符

    2022-01-23 21:12
© 2017-2024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