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僖公僖公六年译文

六年春季,晋献公派遣贾华率军进攻屈地。夷吾守不住,和屈人订立盟约然后出走。准备逃亡到狄。郤芮说:“在重耳之后离开而且同样逃到狄,这就表明你有同谋的罪过。不如去梁国。梁国接近秦国而又得到它的信任。”于是夷吾就到了梁国。

夏季,诸侯进攻郑国,因为郑国逃避首止那次结盟的缘故。诸侯军包围了新密,这就是郑国在不宜动土筑城的时令而筑城的缘故。

秋季,楚成王出兵包围许国来救援郑国。诸侯出兵救援许国,楚军于是回国。

冬季,蔡穆侯带领许僖公到武城去见楚成王。许男两手反绑,嘴里衔着璧玉,大夫穿着孝服,士抬着棺材。楚成王询问逢伯。逢伯回答说:“从前武王打胜殷朝,微子启就是这样做的。武王亲自解开他的捆绑,接受他的璧玉而举行扫除凶恶之礼,烧掉他的棺材,给以礼遇而命令他,让他回到原地原位去。”楚成王接受了逢伯的建议。

僖公六年原文

【经】六年春王正月。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秋,楚人围许,诸侯遂救许。冬,公至自伐郑。

【传】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郤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夏,诸侯伐郑,以其逃首止之盟故也。围新密,郑所以不时城也。

秋,楚子围许以救郑,诸侯救许,乃还。

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榇。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榇,礼而命之,使复其所。」楚子从之。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gushicn.com/fanyi/5507.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杂传第三十八译文

    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父亲王丰,为乐营将。王峻年轻时靠擅长唱歌事奉梁节度使张筠<)唐庄宗攻克魏博后,张筠放弃相州,逃回京师。租庸使趟岩经过张筠家,张筠让王峻唱歌助酒,趟岩见

    2022-07-11 12:25
  • 周本纪第十一译文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皇帝郭威,邢州尧山人。父简,在晋当顺州刺史。刘仁恭攻破顺州,简被杀,子威年少成孤儿,依靠潞州人常氏。潞州留后李继韬募勇士为军卒,威十八岁,以勇力应募。为人争强好胜,

    2022-07-11 12:13
  • 周家人传第八译文

    周太祖圣穆皇后柴氏,没有儿子,收养哥哥柴守礼的儿子作为养子,这就是周世宗。柴守礼字克让,因是皇后的亲族,拜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周世宗登位,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检

    2022-06-20 19:39
  • 唐臣传第十三译文

    周德威字镇速,朔州马邑人。为人勇猛而足智多谋,望见烟尘就能够判断敌军的人数。他的身材高大,笑起来也不改变脸色,人们见了他,都觉得严肃可畏。跟随晋王任骑将,逐渐升迁为铁林军使,跟随晋

    2022-06-18 05:29
  • 世宗纪三译文

    显德三年(956)春正月三日,李谷上奏,在上窑打败淮南贼军。四日,征发丁壮民夫十万人修筑京城外大城。六日,诏令于本月八日前往淮南。八日,御驾从京城出发。十三日,李谷上奏,从寿州领军

    2022-06-18 05:25
  • 太祖纪二译文

    广顺元年(951)春二月十四日,晋州王晏上奏报告,河东刘崇派伪招讨使刘钧、副招讨使白截海,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来进攻州城,在本月五日分兵五路一齐进攻,王晏率领晋州士兵抵拒他们,贼军

    2022-04-16 15:05
  • 杂传第三十译文

    朱宣是宋州下邑人。年轻时跟随他的父亲贩盐做盗贼,父亲犯法被处死,朱宣于是前往侍奉青州节度使王敬武任军校,王敬武让他隶属于他的将领曹全晟。中和二年,王敬武派曹全晟入关参与攻破黄巢。返

    2022-01-23 21:14
  • 唐臣传第十五译文

    朱弘昭,太原人。年轻时事奉唐明宗任客将,唐明宗即位后,任文思使。和安重诲有矛盾,因此常常出使在外。董璋任束川节度使时,于是任朱弘昭为副使。西川孟知祥杀死他的监军李严,朱弘昭很恐惧,

    2022-01-23 21:14
  • 周家人传第七译文

    周太祖有一个皇后三个皇妃。圣穆皇后柴氏,邢州尧山人,和周太祖是同乡,于是嫁给了他。周太祖未成名时,喜好饮酒赌博,行侠仗义,不拘小节,皇后常常劝阻他。周太袒相貌奇特伟岸,皇后心里知道

    2022-01-23 21:12
  • 唐臣传第十四译文

    符习,赵州昭庆人。年轻时跟随赵王王镕任军校,从晋去救赵,在柏乡攻破梁军,赵常常派符习率兵跟随晋。晋军驻扎德胜,张文礼杀死赵王王镕,上书唐庄宗,请求议符习回到趟。唐庄宗让符习回去,符

    2022-01-23 21:12
© 2017-2024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