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

 
作者: 宋代   黄庭坚
【渔家傲】
三十年来无孔窍,
几回得眼还迷照。
一见桃花参学了。
呈法要,
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
看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晓。
非玄妙,
灵云合被桃花笑。

()
()
(jiā)
(ào)
()
(sān)
(shí)
(nián)
(lái)
()
(kǒng)
(qiào)
()
(huí)
()
(yǎn)
(hái)
()
(zhào)
()
(jiàn)
(táo)
(huā)
(cān)
(xué)
(le)
(chéng)
()
(yào)
()
(xián)
(qín)
(shàng)
(dān)
()
(diào)
(zhāi)
()
(xún)
(zhī)
()
(bàn)
(lǎo)
(kàn)
(huā)
()
()
(zhòng)
(nián)
(shǎo)
(jīn)
(hòu)
(shuǐ)
(yún)
(rén)
()
(xiǎo)
(fēi)
(xuán)
(miào)
(líng)
(yún)
()
(bèi)
(táo)
(huā)
(xiào)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黄庭坚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翻译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灵云三十年来茫昧混沌,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最后一见桃花终于参悟,得到了佛法真谛,在未上弦的琴上弹奏《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今后水云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被桃花笑。
灵云为求“悟”的境界,历经曲折,虚度了半辈子,人们应以此为鉴,趁着年少及早悟道。岂但见花能悟道,天地万物,流水行云无不蕴藏着道机禅理,因此,参禅学佛实非高不可攀之事,灵云三十年方悟道,真该见笑于桃花了。

参考资料:

1、萧枫主编唐诗宋词全集八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06:第399页
2、(宋)黄庭坚,(宋)秦观著黄庭坚词集秦观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6:第48页
3、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著黄庭坚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5:第193页

黄庭坚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译文注释

三十年来无孔窍(qiào),几回得眼还迷照。
一见桃花参学了。
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孔窍:心。
得眼:盲而重见光明。
比喻由迷昧而醒悟。
了:完成。
呈法要:得佛法之要谛。
无弦琴:未上弦的琴。

摘叶寻枝虚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晓。
非玄妙,灵云合被桃花笑。
单于调:曲调名。
水云:原指行脚僧,因其踪迹如行云流水而得名。
此指禅僧。

参考资料:

1、萧枫主编唐诗宋词全集八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06:第399页
2、(宋)黄庭坚,(宋)秦观著黄庭坚词集秦观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6:第48页
3、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著黄庭坚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5:第193页

黄庭坚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赏析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今后水云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被桃花笑。

  这首《渔家傲》援禅家语入词,以增加其理趣。所演绎的是南岳临济宗福州灵云志勤和尚的故事。

  首三句,讲灵云三十年茫昧混沌,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最后一见桃花,终于参悟。此用来比喻灵云三十年来的不彻不悟。“得眼迷照”,是说灵云几次将悟还迷。佛家有“五眼”之说,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其中肉眼和天眼只能看见世间虚妄的幻象,慧眼和法眼才能看清事物的实相。因此,此处的“眼”,当指慧眼或法眼。“参学了”的“了”,作“完成”讲。

  下面两句讲灵云参悟的境界。“呈法要”即是得佛法的意思。“无弦琴”,用陶渊明故事。“(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靖节传》)。黄庭坚以此作比,意阐释至法无法的禅理。

  词的下片,由灵云之事生出感想,这里所着重阐扬的,仍是“顿悟”之说。黄庭坚看来。灵云三十年的蹉跎,是大可不必的。因为他身上,顿悟之中尚有“渐”的痕迹。诗的末句所揭示的就是纵横自如,纯任本然的意境。

参考资料:

1、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527页

《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作者介绍

黄庭坚简介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为秘书郎。元祐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在京师,与庭坚同游......
© 2017-2024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