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作者: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sāi)
(shàng)
(qiū)
(fēng)
()
(jiǎo)
(chéng)
(tóu)
(luò)
()
(jīng)
()
(shǎo)
(nián)
(ān)
()
(shì)
(xiàng)
()
(cóng)
(jun1)
()
()
(wèn)
(suǒ)
(cóng)
(shuí)
(hóu)
()
(cái)
(tōng)
()
(běi)
(xiān)
(shēng)
()
(dòng)
(liáo)
西()
(guī)
()
(yóu)
()
(liǔ)
()
()
(chūn)
(guī)
(yuè)
(hóng)
(xiù)
()
()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译文注释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jīng)旗。
少年鞍(ān)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嵩(sōng)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
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侯骑(jì)才通蓟(jì)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guī)月,红袖(xiù)不须啼。

侯骑:侦察的骑兵。
蓟北:蓟州之北,汉唐塞北之地。
辽西: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春闺:春日的闺阁。
红袖:代指佳人。

参考资料:

1、(北宋)苏轼等著,夏华等编译.豪放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1:第311页2、刘筑琴编著.豪放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8:第450页3、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注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21页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作者介绍

元好问简介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
①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向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②侯骑:侦察的骑兵。③辽西: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 2017-2024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