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水书付过》赏析

苏轼尝自评其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又说:“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所不得不止。”仿佛他写文章只是信手拈来,所谓“随物赋形”,自成格局体段。其实这话只说了一半。苏轼《志林》卷一曾记录欧阳修答孙莘老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一段话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就作文而论,“勤读书”,是吸收知识营养和学习写作技巧,“多为之”,则是要求在实践中下苦功。苏轼才高思捷,自不消说;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多读多写勤学苦练的人,这一面却往往被人忽略。试看这篇小小游记,大约是没有起草就写成的。可是从文章结构上讲,仿佛几经斟酌锤炼而成。可见有了渊博学问和写作基本功,才谈得上“行”、“止”自如。而控驭文字的能力并非全靠天才禀赋也。

写游记有两种。一种是正经严肃的写法,如姚鼐《登泰山记》;另一种则是信手拈来的记游小品,如本篇是。两者风格、面貌虽异,却有两个共同点。其一,它们皆出于史书笔法,如《登泰山记》乃正史《地理志》的写法,间有景语,亦似《水经注》;而此篇一开头便点明年月日,是史书纪年体例,然后写“人”(古诗百科)(作者及幼子过)和“地”(白水佛迹院),也是作史通例。其二,不论写作态度如何,所记游踪必须有顺序,有层次,或按时间,或依路线,总之必须有条不紊。此文仅百四十字,当然属于小品,但时间由日及夜,游踪脉络井然,结构谨严,笔墨精练,而从事实上我们是知道它并非作者精心结撰而是随手写成的。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试看,作者把途中所见景物都放在回家的路上来写,而去时只写了一句“游白水佛迹院”,这就是文章必须有详略烦省的诀窍。只有这样写,文章才显得有分量、够经济。再如,白水岩本身之游所占篇幅仅二分之一强,途中景物和归来感受亦占了约二分之一,这才使文章活泼有情趣,而非刻板的一事一物的静态写生。

但作者在详略取舍上有没有原则或标准呢?答曰:有,只选择重点来写,只拣有特色的事物写,而不平均使用力量,把一路见闻记成流水账。其实这说来容易而写得恰到好处则很难。我们不妨略加分析。白水岩的名胜特点有三:即温泉(汤池)、瀑布(悬水)和佛迹。作者写汤池,只突出了个“热”字,用夸大的想象说了句“其源殆可熟物”,让读者感受到它真是够热也就行了。至于佛迹,实无特色可言,故仅以“所谓佛迹也”一笔带过。而写瀑布则最详。先写其所在方位:“循山而东,少北”;继写见到“悬水千仞”;然后写瀑布落点:“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已是奇观;而究竟下距涧底有多深,虽似实而虚地写了句“磓石五丈”,终于还是“不得其所止”。这样,瀑布的起、落、折、险,全已写到,但还缺少声和色,于是用“雪溅雷怒”形容之,“雪溅”状其色,“雷怒”绘其声,且这声与色还都是动态而非静止的。

最终写到人的感受:“可喜可畏”。寥寥三四十字,瀑布之奇伟瑰丽已尽收笔底。浓缩凝炼至此,真是以诗为文,文胜于诗了。

归途之景有二:一是乘肩舆“倒行”,回顾半山在暮色苍茫中的“山烧”,衬着晚霞夕照,十分壮丽;二是江清夜静,身在舟中,“击汰中流”,星月交辉,把唐人于良史的诗句“掬水月在手”改为“掬弄珠璧”,便觉设想新奇而光彩照人,真是点铁成金。这归途景色显然是昼间所无,必须写入文中。

如果作者一开头便把去时路线一一说明,则归途所见即使不重复也会减色不少。这就叫笔墨经济,重点突出。

最后写到家情景。由于入夜始归,进餐较晚,即使一般菜蔬也觉分外香甜。加上这一天游得尽兴,虽劳倦而尚不思睡,于是乘兴写成文字,付与苏过。从结尾处可体会出作者的兴致不浅。然而这却是作者远谪惠州的开始,明知有更严酷的考验等待自己,而从这篇小文便已看出作者的旷达和乐观,绝无半点矫情和虚伪。“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其心胸盖自初到惠州时便已豁然开朗了。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

绍圣元年[1]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3]佛迹院,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26]物。

循[6]山而东,少北[7],有悬水[8]百仞[27],山八九折[9],折处辄[10]为潭,深者缒石[24]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1],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3],观山烧火,甚[14]俛仰,度[15]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16]中流,掬[17]弄珠璧[18]。

到家二鼓[19],复与过饮酒,食[28]余甘[20]煮菜。顾[21]影颓然[25],不复甚寐[22]。书[23]以付过。东坡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gushicn.com/shangxi/19018.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游白水书付过》注释及译文

    【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和最小的儿子苏过游览白水山的佛迹院。我们在温泉里洗澡,水热得很,其源头大概可以煮熟东西吧。沿着山腰向东走,稍微再向北转,有条瀑布高述七八百尺。山中有八九个曲折的地方,每个曲折的地方都被瀑布奔流冲积成为水潭,深的…

    游白水书付过2022-01-23 16:33
  • 《采蘩》赏析

    阅读此诗,先予判明诗中主人公的身份,也许有助于把握全诗的情感。《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

    采蘩2022-01-23 20:43
  • 《芣苡》赏析

    《芣苡》是一首妇女采芣苡(药名:车前子)时所唱的歌曲。一个晴朗的日子,一群妇女相互招呼着,到野外去采芣苡。她们一边采集,一边歌唱,充满了欢乐之情。全诗四句一章,分为三章。第一章唱的

    芣苡2022-01-23 20:41
  • 《行露》赏析

    《毛诗序》联系《甘棠》而理解为召伯之时,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而《韩诗外传》、《列女传·贞顺篇》却认为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的诗作,清龚橙《诗本谊》、吴闿生《

    行露2022-01-23 20:36
  • 《草虫》赏析

    此诗的主旨,《毛诗序》谓“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朱熹《诗集传》则谓“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旧说另有“大夫归心召公说”、“室家思念

    草虫2022-01-23 20:50
  • 《卷耳》赏析

    《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旧说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

    卷耳2022-01-23 20:49
  • 《汝坟》赏析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

    汝坟2022-01-23 16:35
  • 《樛木》赏析

    《诗经》中的“兴”语往往兼有“比”义,《樛木》就是如此。“兴”者起也,“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从这一解说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二句,乃是首章所咏之本体;

    樛木2022-01-23 20:37
  • 《甘棠》赏析

    《甘棠》一诗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讽刺召伯之作,其他几乎众口一辞,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如《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郑笺

    甘棠2022-01-23 16:35
  • 《螽斯》赏析

    该诗从三句“宜尔子孙”可以看出是一首祝福诗,但具体是在什么场合下的祝福?是泛泛而论的祝福?还是特有所指?这种祝福反应了当时社会什么风气?诗中的作者为了引出自己的祝福,三次形象地描述

    螽斯2022-01-23 20:29
© 2017-2024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