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行由第十节译文及注释

译文慧能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寻找追逐,于是躲到四会,与猎人为伍以避难,一共过了十五年,经常随机给猎人们讲说佛法。猎人们常让我看守捕获猎物的网罟,我每见到活猎物误入网罟,就放走它们。每到吃饭的时候,我把素菜放在猎人们的肉锅里捎带煮熟。有的人问我为什么不吃肉,我就回答:“我只吃肉边的素菜。”终于有一天,我想,到了该弘扬佛法的时候了,不能老是隐遁。我就走出山林,来到广州法性寺,正遇上印宗法师在讲解《涅槃经》。当时有风吹动了旗幡,一个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僧人说是旗幡在动,争论不休。慧能就参与讨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幡动,是诸位仁者的心在动。”所有在场的人都被我的话震惊了。印宗把我请到上座,详细询问我佛法的深奥含义,他见我回答时言语简洁理当,不受经典字句的拘束。印宗说:“行者一定不是普通人,早就听说黄梅的袈裟佛法都传到岭南来了,是不是就是行者你呢?”慧能回答说:“不敢当。”印宗于是再行敬礼,请求我把五祖传授的袈裟和钵盂拿出来,给大众观看。印宗又问我:“黄梅的祖师在付托传法时,有什么指示教诲?”慧能回答说:“倒也没有什么指示教诲,只是说要认知自己的本性,并不说禅定、解脱的方法。”印宗问:“为什么不说禅定、解脱的方法呢?”慧能回答说:“因为禅定和解脱是两种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印宗又问:“什么是佛法的不二之法?”慧能说:“法师你讲《涅槃经》,如果明白佛性,这就是不二之法。例如高贵德王菩萨曾问佛:如果有人犯了四重禁,作了五逆罪,还有一阐提等,他们是不是断绝了善根佛性呢?佛回答说:善根有两种,一个是常,另一个是无常,可是佛性并没有常和无常之分别,所以不是断绝,这才叫做不二法门;五蕴和十八界,凡夫看见是两个,有智慧的人就能够懂得它们的本质并无分别。像这样无二的真性,就是佛性。”印宗听了我的回答,满心欢喜,合掌作礼,说自己讲的经就像瓦砾;而仁者您的讲论,就像真金。于是印宗就为慧能剃发,并愿拜我为师。慧能就在菩提树下开始讲授东山法门。慧能从黄梅东山禅寺得到佛法真传,此后经历了无尽的辛苦和危险,曾经命如悬丝。今天终于能够和韦使君、众位官员、僧尼、道人、信佛大众共同聚会,这都是我们经历累世的劫数修成的缘分,也是我们在过去生生世世中供养各代佛祖的功德,才能一起种下善根,这才能有幸听闻到如上的顿教法门,和我获佛法的因缘过程。顿教是佛和祖师传下来的,并不是慧能自己的智慧发明。大家如果愿意听受佛和祖师的教理,就要首先使自己的心念清净无染。听了以后,要各自去除疑惑,就好像听佛和祖师亲自讲说一样。大家听了讲述后,都很高兴,行礼退出。

注释①曹溪:广东省韶关市南。②四会:广东省四会县,今新会县。③《涅槃经》:即《大般涅槃经》,主要教义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④幡:寺院里的旗子,窄长,是佛教法物。⑤仁者:佛教讲慈悲为怀,故可称和尚为仁者。这是慧能对法性寺僧人的尊称。⑥高贵德王菩萨:全称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⑦四重禁:即奸淫、杀戮、偷盗、大妄语四重罪。⑧五逆:罪恶之极逆于常理,又叫五间业。⑨一阐提:佛教称断绝善根之极恶人为一阐提,但誓愿济度众生自己不成佛的菩萨也被称作一阐提,所谓二种一阐提,这里是指前者。⑩蕴:指五蕴,又称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某甲:自称,相当于“我”。祝发:剃发。东山法门:指自己讲的佛法是从黄梅凭茂山弘忍处得到的真传。使君:对韦琚的尊称。

第十节原文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议,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慧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议,犹如真金。于是为慧能祝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gushicn.com/fanyi/13441.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韩非子和氏译文及注释

    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玉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到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

    韩非子2022-01-23 20:50
  • 幼学琼林卷四鸟兽译文及注释

    龙是鳞虫类之长,老虎是万兽之王。麒麟、凤凰、乌龟和龙合称为四灵。狗、猪和鸡是古人歃血为盟时所用之物,所以合称为三物。骅骝、都是古时名马的名称。太牢、大武都是牛的名称。羊

    幼学琼林2022-01-23 20:49
  • 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译文及注释

    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本是佛教的始祖;谥号为“聃”的李耳就是老子,后来被尊为道教的始祖。“灵鹫山”和“祗园”都是佛祖说法的地方,属于佛国;“交梨”、“火枣”全都是道家服用

    幼学琼林2022-01-23 20:49
  • 幼学琼林卷四讼狱译文及注释

    百姓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圣明的人认为人世间没有官司可打是最宝贵的。上面有慎用刑法的君主,用刑犹如细雨滋润万物,使罪犯被感化而向善;下面也没有被冤枉的

    幼学琼林2022-01-23 20:49
  • 幼学琼林卷四制作译文及注释

    上古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在绳子上打各种绳结,以记载事件。到黄帝时史官仓颉才创造出文字,这时候才开始有了文字的记载。伏羲时有龙马背负太极图自黄河中浮出来,伏羲依据图上的阴阳点画

    幼学琼林2022-01-23 20:49
  • 幼学琼林卷三疾病死丧译文及注释

    福寿康宁是人人所期望的,死亡疾病也是人们所不可避免的。只有聪明的人才会调养自己,通情达理的人才会珍爱自己。询问别人的病情,说是“贵体违和”;自己有病自谦为“偶沾微恙”。

    幼学琼林2022-01-23 20:49
  • 幼学琼林卷二身体译文及注释

    身体的各种器官都是由血肉组成的,从人的五官上就可以看出贵贱之别。相传尧的眉毛分为八种色彩,舜的眼中有两颗瞳仁。耳朵上有三个耳孔,这是大禹令人称奇之处;胳膊上有四个关

    幼学琼林2022-01-23 20:49
  • 幼学琼林卷三珍宝译文及注释

    名山大川所蕴藏的精粹英华,每每泄露出来而成为奇珍至宝。天地之间的祥瑞灵气,总会凝聚成为奇珍。所以玉石可以庇护五谷,使无水旱之灾;珍珠可以防御火灾,这些都是珍宝。鱼目怎么

    幼学琼林2022-01-23 20:49
  • 幼学琼林卷二老幼寿诞译文及注释

    不同凡响的人,其出生时必有特异之处;有最高品德的人,必定能享高寿。称人生日叫“初度之辰”;祝贺别人逢十的生日叫“生申令旦”。婴儿出生三日替他沐浴,请亲友宴庆,称为“

    幼学琼林2022-01-23 20:49
  • 幼学琼林卷一地舆译文及注释

    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北京古时称幽州或称燕国,别名又叫

    幼学琼林2022-01-23 20:49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