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武韬文启例证

本篇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实行“无为而治”。汉初“文景之治”的出现,就是运用这一思想的结果。

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几乎耗尽了民众的脂膏,接着又是长达七年遍及中原大地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田园遭践踏,庐舍被焚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经济残破,人口锐减,人民贫穷到了极点,封建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刘邦及其文臣武将,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对民众的疾苦,有着较深切的感受。他们作为农民军的领袖,转战南北,亲眼目睹了强大一时的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全过程,对秦朝灭亡有着极深的感触。因此,在汉朝建立后,调整统治政策,选取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曹参任齐相时,“其治要用黄老术”,“大称贤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朝相国,在全国提倡黄老之学。汉文帝、汉景帝等人,都笃信黄老之术,使汉初六十多年形成了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的黄老政治。其核心内容是轻摇、薄赋、节俭、省刑,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汉初两次下令免奴婢为庶人,使相当数量的奴婢获得自由。刘邦还下达了“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和“复故爵田宅”的诏令,增加了劳动力,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汉初赋税和徭役同秦朝比,减轻了许多。从高帝到文、景,田租、口赋、算赋逐年减轻,甚至有时全部免掉。汉初的摇役,

规模小,又有节制,从不超期,从而给劳动人民提供了较充足的劳动时间,对社会的安定也起了重要作用。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劝课农桑,文帝多次指出农为“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道民之路,在于务农”,因此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同时,文、景等皇帝以身作则,大力提倡节俭之风,认为“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

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很快走上了复苏之路。“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议论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室。风流笃厚,禁网疏阔”,出现了一派和平安宁兴旺的景象。

文启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皆得。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而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文王曰:“静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gushicn.com/fanyi/4255.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六韬武韬文启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圣人治理天下应遵循什么原则?”太公答道:“无需忧虑什么,也无需制止什么,天下万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制止什么,也不去忧虑什么,天下万物就会繁荣滋长。政令的推行,要使民

    六韬2022-01-23 20:27
  • 六韬文韬举贤例证

    东汉王朝在黄中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随之而来的是群雄割据,混战不己。在这种混乱局面中,曹操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先后扫平了袁绍等大小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为进一步统一奠定

    六韬2022-01-23 20:37
  • 六韬武韬文伐例证

    “文伐”属于政治、外交斗争的范畴,它的目的在于分化、瓦解和削弱敌人,为最终用军事手段消灭敌人创造条件,奠定基础。越国灭亡吴国,就是综合运用“文伐”各种手段并最终消灭对手的最好例证。

    六韬2022-01-23 20:37
  • 六韬犬韬分兵例证

    在战争中,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遵守时间,赢得时间,就会赢得胜利。延误时间,就可能贻误战机,导致失利。因此,只有严格时间观念,才能完成战斗任务。秦朝末年彭越起义之前先立法,就

    六韬2022-01-23 20:36
  • 六韬武韬发启例证

    “全胜不斗”,同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样,本义是以实力为后盾。不通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尿。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的部将武臣传檄而定千里,就是古代战争史上“全胜不斗”的典型事

    六韬2022-01-23 20:35
  • 六韬文韬国务例证

    唐朝贞观年间,“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安静。这一和平繁荣的大治景象的出现,同唐太宗李世民的爱民政策密切相关。唐朝是在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隋末农民起义推翻隋王朝的事实

    六韬2022-01-23 20:35
  • 六韬龙韬奇兵例证

    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出奇制胜,这是指挥作战所应把握的一项基本原则,即所谓“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泓水之战中宋襄公的惨败就是由于违背

    六韬2022-01-23 20:35
  • 六韬文韬盈虚例证

    本篇的主旨是说明国家的治乱兴衰全在于国君的贤明与否,夏朝的灭亡和商朝的建立是这一论断的最好例证。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建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但到了末

    六韬2022-01-23 20:35
  • 六韬文韬大礼例证

    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是本第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古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即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什么叫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

    六韬2022-01-23 20:35
  • 六韬犬韬战骑例证

    骑兵的主要特点是快速机动,有着强大而猛烈的突击力,尤其利于平原旷野和一般山地、丘陵机动作战。在进行迂回、奇袭、断其后路、袭扰敌人后方时,常常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功效。但是骑兵作战不适

    六韬2022-01-23 20:35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