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赏析

这是一首写思妇闺情的小令。古代妇女,特别是一些贵家妇女,既不从事生产劳动,也没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终日闲居闺中,无所事事。人闲着,思维器官却不能闲着,伤春恨别,闺怨闺情,就占据了她的思想领域。唐宋诗词中就有不少作品是写这类题材的,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词的开始,首先刻画这位思妇的外貌。“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以青山比喻女子的眉毛,前人诗词中也常有,例如冯延巳《鹊踏枝》:“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但这只是客观的描写,美成在这首词中用了“争秀”二字,是说女子的眉在有意和春山比秀,而比的结果是眉比春山更秀。如果不用“争”字,直接说,眉比青山更秀,就趣味索然了。“可怜长皱”,也超脱了纯客观描写而注入了作者主观感情。对这位“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的美人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上句写女子的外貌,下句透过外貌去表现她的内心愁怨。写外貌也着墨不多,只写了她的秀眉,让读者从她的眉峰之秀去想象她的容貌之美。这个想象由下文的描写得到证实。“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以花比喻女子的容貌。这位颦眉独坐的女子果然貌美如花。以花比喻女子的面容,本是沿用已久的陈旧的修辞手法,但美成用泪滴花枝,形容女子因伤心而流泪,似比单纯用“花容月貌”之类的陈旧词语要新些。但也不是美成首创。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杨贵妃伤心流泪就用过“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冯延巳在《归自谣》中也写过“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但白居易和冯延巳都是写的客观现象。即杨贵妃泪流满面,好像春天一枝雨中梨花。冯延巳写的这个女子似乎泪珠已经或将要滴破胭脂脸,都只写了客观现象,而周邦彦却翻进一层说:要小心,不要让清泪滴花枝,因为“恐花也,如人瘦。”以花瘦比喻人瘦,前人也用过,如黄庭坚在赠妓陈湘的《蓦山溪》词中写道:“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但黄庭坚也只是客观地写花枝瘦,没有写出词人的心情怎样。而周彦彦化用前人诗词,又不重复前人的意思,而另造新意。在他的笔下,似乎那少妇娇嫩清瘦的脸上,即使是几滴清泪也禁受不住,担心会“滴破胭脂脸。”流露出词人有无限怜惜之心,不单纯是客观写照,还渗透了词人的主观情感,可谓推陈出新,翻出了新意,既像是词中少妇顾影自怜,内心独白,又像是词人对词中少妇的怜爱同情,体贴入微,笔意曲折顿挫,摇曳多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读者称赞周词为“词家神品”(王又华《古今词论》),不是没有道理的。

过片,“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用“玉箫闲久”从侧面烘托少妇情绪低落,满腹愁思。虽有玉萧,也无心吹奏。让它闲置已久。因为意中人不在,更吹与谁听呢?昭君出塞,尚可寄幽怨于琵琶,这位思妇连托音乐以寄相思都没有心情了,进一步深化了“可怜”的程度。下文用“欲知”、“但问”巧设问答:“你要知道她(我)为什么每天倚着栏杆发愁吗?你只要去问亭前杨柳便可知了。”仍用上片同样笔法,既像是闺中少女自我心曲的剖白,又像是词人对词中女主人公心情的深刻怜惜、关怀和理解。她的愁为什么要问亭前柳就可以知道?这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柳与离别有密切关系,古人习惯折柳送别,所以见了杨柳就容易引起离愁。王昌龄诗中的那位“闺中少妇”原“不知愁”,只是在忽见陌头杨柳色时,才触动离愁,引起闺怨,似乎多少带点偶然性,而这首词中的少妇是日日倚栏凝望,日日看见杨柳,杨柳成了离愁的象征物。离愁别恨,日益积淀,越积越深,似乎比王昌龄《闺怨》诗中少妇的离愁更多。最后轻轻点一笔,前面的青山长皱,泪滴花枝,花如人瘦,玉箫闲久,都得到解释,全篇关节脉络一气贯通了。

据清叶申芗《本事词》卷上(天籁轩刊本)云:“周美成精于音律,每制新调,教坊竞相传唱,游汴尝主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按即《一落索》)云:‘眉共青山争秀……亭前柳。’李尝欲委身而未能也。”据此,则此词系为李师师作。聊备一说,以供参考。

这首词篇幅不长,却将许多前人诗词一一化用于词中,推陈出新,自成佳制,别创新意。沈义父《乐府指迷》评周词云:“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这段话,颇值得仔细体会。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原文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gushicn.com/shangxi/14511.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注释及译文

    柳眉是那样的秀美,只有妩媚的春山能与之比美,可惜它却皱得紧紧的。别让泪水打湿了花枝,使花儿也像人一样消瘦。因为知音难觅,她那清亮圆润的玉箫声已经很久听不到了。如果想知道她为什么每天倚着栏干发愁?那就问一问长亭前的柳树吧!

  •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创作背景

    这首词即是作者以极大的同情来揭示歌女内心的痛苦的。这一歌女形象,可以视作汴京城中众多歌女悲苦命运的典型概况。

  •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赏析二

    “闺情”这个题目,是宋词中常见的。但周邦彦词写得新颖别致,不同凡响。闺情词自必以描写闺中女子为主,此篇不同凡响,就在于在同类题材中,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无称艳的辞藻,无刻意的雕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含蓄委婉的笔致、清淡雅致的风格,给人以轻松…

  • 《采蘩》赏析

    阅读此诗,先予判明诗中主人公的身份,也许有助于把握全诗的情感。《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

    采蘩2022-01-23 20:43
  • 《芣苡》赏析

    《芣苡》是一首妇女采芣苡(药名:车前子)时所唱的歌曲。一个晴朗的日子,一群妇女相互招呼着,到野外去采芣苡。她们一边采集,一边歌唱,充满了欢乐之情。全诗四句一章,分为三章。第一章唱的

    芣苡2022-01-23 20:41
  • 《行露》赏析

    《毛诗序》联系《甘棠》而理解为召伯之时,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而《韩诗外传》、《列女传·贞顺篇》却认为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的诗作,清龚橙《诗本谊》、吴闿生《

    行露2022-01-23 20:36
  • 《草虫》赏析

    此诗的主旨,《毛诗序》谓“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朱熹《诗集传》则谓“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旧说另有“大夫归心召公说”、“室家思念

    草虫2022-01-23 20:50
  • 《卷耳》赏析

    《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旧说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

    卷耳2022-01-23 20:49
  • 《汝坟》赏析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

    汝坟2022-01-23 16:35
  • 《樛木》赏析

    《诗经》中的“兴”语往往兼有“比”义,《樛木》就是如此。“兴”者起也,“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从这一解说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二句,乃是首章所咏之本体;

    樛木2022-01-23 20:37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