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一日复一夕)

 
作者: 魏晋   阮籍
【咏怀】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
(yǒng)
怀(huái)
(】 )
()
()
()
()
()
()
()
()
()
(cháo)
(yán)
()
(gǎi)
(píng)
(cháng)
(jīng)
(shén)
()
(sǔn)
(xiāo)
(。 )
(xiōng)
(zhōng)
怀(huái)
(tāng)
(huǒ)
(biàn)
(huà)
()
(xiàng)
(zhāo)
(。 )
(wàn)
(shì)
()
(qióng)
()
(zhī)
(móu)
()
()
(ráo)
(。 )
(dàn)
(kǒng)
()
()
(jiān)
(hún)
()
(suí)
(fēng)
(piāo)
(。 )
(zhōng)
(shēn)
()
(báo)
(bīng)
(shuí)
(zhī)
()
(xīn)
(jiāo)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咏怀(一日复一夕)》作者介绍

阮籍简介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籍与嵇康、山涛等七人被称为「竹林七贤」。因为阮籍曾任步兵校尉,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阮步兵。《晋书·阮籍传》云:「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这种纵酒颓放,一方面是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同时也是一种躲事避祸的手段。阮籍的代表性文章有《大人先生传》、《达庄论》等......

阮籍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一种很复杂的感情:既为自己的衰老而悲哀,又为友人的逝去而痛苦,最后以鄙弃现实作为解脱的道路。

诗的前四句说:由于时间的推移,他已失去了以前的容颜和肤色,精神也衰退了。这四句起得似乎很平淡,但下面接着的两句——“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却把感情突然强化了。这里一方面显示出诗人不但已经衰老,而且还很寂寞,朋友都逝世了;另一方面更意味着从朋友的纷纷去世,诗人意识到自己也已在向死亡迫近。在读过这两句以后,读者也就会感觉到在开头的四句中其实隐伏着深刻的恐惧感——为生命的即将消失而恐惧。由此,在读下面的“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时,读者自然会懂得:诗人的这种强烈的痛苦,并不只是为了朋友,同时也为了自己。

再按下去的“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两句,虽似接得十分自然,其实经过惨淡经营。它一面承续上文怀念朋友的思路:朋友已经没有了,谁与我一起去实现我的愿望——到田野(“东皋”)上去耕种以“守其真”。另一面也就把自己所寻求的解脱途径显示了出来。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陵天地而与浮明遨游无始终,自然之至真也。”所谓“守其真”,就是保持这样的生活态度。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会再受衰老与死亡的威胁。

最后的四句,则是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进一步申述。“愁苦在一时”,是说人的愁苦都不过为一种短暂的东西而发,实在是不值得的。《大人先生传》说:“岂希情乎世,系累于一时?”“愁苦在一时”与“系累于一时”,含意相近。“高行伤微身”是说高洁的行为会伤害自己。他否定这一切,是因为“曲”与“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界限(“曲直何所为”即“何所为曲直”),今天是曲的,明天就成了直,一切都不是永恒的,那就不必为了这种一时的事情而愁苦甚至伤害自己。所以,最后的结论是:“龙蛇为我邻”。这是用的《左传》“深山大泽,实生龙蛇”的典故。“龙蛇”,喻非常之人。有人以为,这里是用《汉书·杨雄传》“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的典故,并说“龙蛇者,一曲一直,一伸一屈”。但是,如把“曲直”理解为龙蛇的动作,那么,“何所为曲直”就难以解释得通。因而这里的“曲直”只能作“是非曲直”的“曲直”解;从而与“不得时则龙蛇”之意也就不能贯联。

还需要指出的是:此诗的上一首为:“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第三十三首《咏怀·一日复一夕》)“胸中”句指热中。前六句是说,由于热中,招致颜色、精神的变化,以致日渐衰老。下面四句说:那些人应付无穷的万事,生恐知谋不足,但我却怕他们很快就会死掉。结尾说:这些人终日战战兢兢,他们哪里知道我所焦心的是什么呢?所以,在阮籍看来,热中于世事本来就是可悲可笑的,他跟这些人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君子得时则大行”之类的思想,与他本若水火之不相容;何况在《达庄论》里,他还把“君子”骂得狗血喷头。因此,此诗的末一句显喻自己将如大泽龙蛇之自由自在。

总之,在这首诗里,阮籍是在追求一种解脱的途径。而这种解脱的途径是跟哲学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是非曲直也都没有差别。这是一种虚无的哲学,这种哲学既是对人生的悲哀的解脱,但在其根柢里却又渗透着人生的悲哀。

© 2017-2024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