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自会稽歌并序(野粉椒壁黄)

 
作者: 唐代   李贺
【还自会稽歌并序】
庾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
及国势沦败,肩吾先潜难会稽,後始还家。
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

()
(hái)
()
(huì)
()
()
(bìng)
()
()
()
(jiān)
()
()
(liáng)
(shí)
(cháng)
(zuò)
(gōng)
()
(yáo)
(yǐn)
()
(yīng)
()
(huáng)
()
()
(guó)
(shì)
(lún)
(bài)
(jiān)
()
(xiān)
(qián)
(nán)
(huì)
()
(hòu)
(shǐ)
(hái)
(jiā)
()
()
()
()
(yǒu)
()
(wén)
(jīn)
()
()
(yān)
()
(zuò)
(hái)
()
(huì)
()
()
()
()
()
(bēi)
()
(fěn)
(jiāo)
()
(huáng)
湿(shī)
(yíng)
(mǎn)
(liáng)
殿(diàn)
(tái)
(chéng)
(yīng)
(jiāo)
(rén)
(qiū)
(qīn)
(mèng)
(tóng)
(niǎn)
()
(shuāng)
(diǎn)
(guī)
(bìn)
(shēn)
()
(táng)
()
(wǎn)
()
()
()
(jīn)
()
()
(chén)
(shǒu)
(zhūn)
(jià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李贺还自会稽歌并序翻译

庾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及国势沦败,肩吾先潜难会稽,后始还家。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庾肩吾在梁朝时,曾经作《宫体谣引》,用来奉命与皇子唱和。到了梁朝国势衰败,庾肩吾先是在会稽避难,后来才回家。我认为他一定会留下文章,现在却没有发现,因此作《还自会稽歌》来补写他的悲情。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块块霉斑把皇宫的墙壁弄得暗黄,成群的萤虫飞绕在梁国宫殿周旁。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他曾经是皇宫随侍奉命作诗的宠臣,如今却在秋寒被窝里把太子车辇梦想。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这位归来者的鬓发,点缀有吴地的寒霜,他的身躯将与秋塘蒲草一样衰老枯黄。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
含情脉脉地辞别那京都皇宫,流亡的臣子厮守在贫困低贱的家乡。

参考资料:

1、吴企明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1-184
2、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32-334
3、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8-10

李贺还自会稽歌并序译文注释

(yǔ)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
及国势沦败,肩吾先潜难会稽(jī),后始还家。
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庾肩吾:字子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世居江陵(今属湖北)。
善诗,辞采甚美。
萧纲当太子时,任东宫通事舍人。
纲即位,任度支尚书。
宫体谣引:诗篇名,今不传。
应和皇子:奉命与皇子唱和诗歌。
皇子,指萧纲,他未被立太子之前,封为晋安王。
国势沦败:这里指侯景叛乱,梁朝都城陷落等事件。

野粉椒壁黄,湿萤(yíng)满梁殿。
椒壁:古代皇后居住的宫殿,常用椒和泥涂在壁上,温和芳香。
湿萤:萤生于潮湿的地方,故名。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niǎn)
台城:即朝廷所在地禁城。
梁朝台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应教:臣子与诸位王子唱和诗作,称为“应教”。
铜辇:太子所乘坐的车。

吴霜点归鬓(bìn),身与塘蒲晚。
塘蒲:一作“蒲塘”。

脉脉辞金鱼,羁(jī)臣守迍(zhūn)贱。
金鱼:宫门上鱼形锁钥。
此处代指皇宫。
羁臣:放逐到外地的官员。
迍贱:政治上遇到困厄危难,处于贱辱的地位。
迍,通“屯”。

参考资料:

1、吴企明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1-184
2、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32-334
3、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8-10

《还自会稽歌并序(野粉椒壁黄)》作者介绍

李贺简介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唐皇室远支。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堵塞了仕进之路,仅作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二十七岁就逝世了。李贺早年即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皇甫湜。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
© 2017-2024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