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菊》注释

:据《正德琼台志》卷八土产记载:“菊品最多,叶相似而色不同。其著者,黄有大黄、小黄。簪头白,有大围二寸许者名兔儿;粉施花瓣细卷者名鹅毛;花瓣粗卷者名万卷书红,有大红小红胭脂粉红。紫绣球杂色有心绿如粟累,花瓣红黄色者名十样锦。心绿瓣黄者名销金;心黄瓣白者名金盏银台;亦有黑色者名墨菊”。苏东坡尝称:“岭南气候不常,菊花开时即重阳,不须以日月为断,十月初吉菊花开。今观海南尤然。”② 海浦:海滨。③ 重阳:节令名。农历九月初九叫“重阳”又叫“重九”、“端阳节”。曹丕《九日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④ 使君:汉以后用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⑤ 天子都:指京都临安。⑥ 吹帽:晋代孟嘉于九月九日赴桓温龙山宴会,风吹帽落,而孟嘉不觉。桓温命孙盛作文嘲之,嘉挥笔作答,其文甚美。见《晋书·孟嘉传》。后以“落帽”为重阳登高的典故。⑦ 朱崖:海南岛自汉代开拓疆土,设立朱崖、儋耳两郡。后亦作为海南岛的别称。⑧ 乾坤:《周易》中两个卦名。乾之象为天,坤之象为地,故乾坤为天地。⑨ 畴匹:报畴。畴与“酬”通。潘岳《西征赋》:“畴匹妇其己泰”。⑩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送菊原文

卧病高秋留海浦,明日重阳更风雨。
杜门不出长苍苔,令我天涯心独苦。
篱角黄花亲手栽,近节如何独未开。
含芳閟采亮有以,使君昨暮徵诗来。
凌晨试遣霜根送,畚玉虽微甚珍重。
极知无意竞秋光,往作横窗岁寒供。
忆我初客天子都,西垣植此常千株,
结花年年应吹帽,始信南邦事尽殊。
愿得封培自今日,何间朱崖万家室。
秋香端不负乾坤,但愿箫管乱畴匹。
归去来兮虽得归,念归政自莫轻违。
他日采英林下酌,谁向清霜望翠微。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gushicn.com/shangxi/13135.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送菊》赏析

    胡铨被贬谪崖州,时值重阳,州长官向他征诗,然海南气候不同,菊花至节未开,深知身居异乡对度节观光亦不不感兴趣,只是敷衍应酬而已。记得当年在京城每年重阳菊花盛开,赏花赋诗好不热闹,于是

    送菊2022-01-23 21:11
  • 《甘棠》注释

    01、蔽芾(fèi费):小貌。一说树木高大茂密的样子。甘棠:棠梨,杜梨,高大的落叶乔木,春华秋实,花色白,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02、蔽芾(Fei):茂盛03、召(Sha

    甘棠2022-01-23 20:44
  • 《秣陵》注释

    1、这首诗通过南京怀古,抒发对明亡的感慨。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2、"牛首"二句:写南京形胜。牛首,又名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双峰东西对峙,状如皇宫前两旁

    秣陵2022-01-23 16:34
  • 《春江花月夜词》注释

    ⑴春江花月夜词:此题为乐府曲名,诗内容与题目无关。⑵玉树:即南北朝时陈后主所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其内容大概是歌咏张贵妃、孔贵嫔美色的,被后世认为是亡国之音。歌阑:歌残、歌尽。海

    春江花月夜词2022-01-23 20:58
  • 《女冠子·淡花瘦玉》注释

    ⑴淡花二句——意思是淡色的花饰,素净的穿戴,仿佛是神仙的打扮。依约:好像、仿佛。⑵佩琼文——佩带着有文采的玉石。⑶瑞露二句——通宵贮藏露水,整日焚烧香料,这两项指炼丹的事。⑷绛节—

    女冠子·淡花瘦玉2022-01-23 20:51
  •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注释

    ①邢州:河北邢台。②并刀:古并州(山西北部)一带出产的刀具,以锋利著称。③一派:一片。酸风:辛辣刺眼之风。语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东关酸风射眸子。”④三河年少客:指好气任侠

  • 《谒金门·花满院》注释

    ①两蛾:双眉,双目。蛾,即娥眉。

    谒金门·花满院2022-01-23 20:30
  • 《红林擒近·寿词·满路花》注释

    玉壶:比喻雪后天地。庾岭:地名,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张九龄曾督属下在此筑路种植梅花,故又称梅岭。的皪(lì):光亮鲜明的样子。淇园:周朝卫国的皇家园林,以产竹闻名。琅玕

  •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注释

    ①信陵君祠:故址在河南开封。信陵君,即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昭王少子,封于信陵(河南宁陵),与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并以养士好客称,有“战国四君”之誉。②席帽:古代流行的一种遮阳帽,

  • 《酒泉子·花映柳条》注释

    ⑴“花映”二句:花柳相映,正是好景,谁知风吹花落,坠于池上绿色浮萍中。⑵“凭栏干”三句:所见远景。凭:倚。萧萧:形容细雨连绵。⑶“近来”二句:近来没有远方信息,洞房之中更觉寂寞。疏

    酒泉子·花映柳条2022-01-23 20:58
© 2017-2024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